110-1 |
林展暉 |
西進中國或是南向東協:臺灣青年求職與創業跨國遷移的意願與決定性因素研究 |
葉國俊 |
110-1 |
何瑞富 |
我國消費者保護法體系構作與實務之研究 |
陳顯武 |
109-2 |
林木興 |
化學物質風險治理與法律:資料驅動災害防救及其緊急應變法制 |
周桂田、邱文聰 |
安氏秋河 |
外人直接投資與經濟增長:臺灣與東南亞國家實證研究 |
葉國俊 |
許永展 |
金融消費者保護法中金融消費關係之研究 |
張志銘 |
李瑞清 |
臺灣各政黨對中國大陸配偶的看法與政策比較 |
吳秀玲 |
黃玟瑄黃玟瑄黃玟瑄黃玟瑄黃玟瑄黃玫瑄 |
孫中山革命與東亞客家之關聯孫中山革命與東亞客家之關聯 |
趙永茂、周陽山、邱榮舉 |
申雨慧 |
世界文化遺產觀光行銷之研究-日本岐阜縣白川鄉合掌屋與中國福建永定客家土樓之比較 |
彭懷恩、邱榮舉 |
109-1 |
林岳龍 |
中國大陸地區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的關聯性-以四川省為例 |
吳秀玲、謝邦昌 |
108-2 |
林育瑾 |
論韓非「存王論霸」之「正道」政治思想 |
葛永光、王曉波 |
溫賈舒 |
獲勝組合(Win-Sets)在前置談判期的測量:以調查研究探索兩岸政治談判的阻礙(2015-2019) |
陳明通 |
張哲挺 |
十八至二十世紀越南文人中華觀之流變 |
張崑將、張志銘 |
108-1 |
張可 |
韓國知識界的中國認識與中國論述-從前近代到當代 |
石之瑜、姜智恩 |
107-2 |
張榮熙 |
韓國知識界的中國認識與中國論述-從前近代到當代 |
石之瑜、姜智恩 |
蔡至哲 |
中、韓儒者的秩序追求-以朝鮮朱子學儒者為中心的觀察 |
張志銘 |
鄭顯旭 |
中國經濟國策與對象(國)的不同回應:韓國與臺灣為例的比較分析 |
施世駿、左正東 |
107-1 |
陳政一 |
領導風格與標準作業程序對中共對台決策之影響 |
陳明通 |
艾約銘 |
中共「海洋強國」戰略研究(2000-2018)-意圖、能力、行為之分析 |
周繼祥、鍾堅 |
106-2 |
劉岫靈 |
自由與共和:盧梭與康德政治理論之比較 |
李明輝 |
王瑞庚 |
臺灣PM2.5跨界風險知識不足之決策與治理困境 |
周桂田 |
106-1 |
歐琪曼 |
內陸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經濟增長 |
唐代彪 |
105-2 |
楊喜慧 |
兩岸締結協議監督機制之研究~第九屆立法院六個提案版本的比較分析 |
陳明通 |
葉志清 |
族群與知識正義:臺灣客家與原住民族學科建制發展之比較 |
邱榮舉 |
鄭龍水 |
臺灣民主化後國民黨與民進黨不忠誠研究~一項菁英與民眾調查與討論 |
陳明通、葛永光 |
105-1 |
季茱莉 |
當代中共威權體制下的維吾爾民族治理 |
張志銘、曾建元 |
104-2
|
林士傑 |
兩篇有關於金融知識的文章:台灣的實證研究 |
沈中華、唐代彪 |
鄒景雯 |
李登輝政府1996台海危機管理模式分析 |
陳明通 |
陳麗旭 |
生產力與技術效率之研究-台灣產業之驗證 |
邱榮舉、劉錦添、林惠玲 |
郁瑞麟 |
聯合國海洋法會議決策制定之研究—以魯曼的社會系統理論為視角 |
周繼祥 |
104-1
|
陳蒿堯 |
南韓推動FTA之研究(2003~2014)-從政治系統理論分析 |
葛永光、裘兆琳 |
劉振安 |
美國與中共軍事交往之研究(1979-2015)從戰略合作到風險管控 |
周繼祥 |
103-2 |
沈景愷 |
臺灣人認同與選民的投票抉擇:2000至2012年總統選舉的實證分析 |
張佑宗、黃偉峯 |
張孝慧 |
臺灣現代主義文學與政治、社會之交互影響(1949-1973) |
陳芳明、邱榮舉 |
侯杜比 |
法定勞動成本、薪資與企業資本投資:三項應用個體計量的實證研究 |
辛炳隆 |
許慧瑩 |
論自然災害之國際人道援助法制建構 |
羅昌發、陳顯武、劉尚志 |
103-1 |
顧朋 |
客家與近代中國革命之關係-以太平天國與辛亥革命為例 |
邱榮舉 |
其木格 |
蒙中俄關係與蒙古國對1911-1945年中國的認識 |
石之瑜、周繼祥 |
102-2 |
邵之雋 |
台灣「背光模組產業」的組織文化、組織行為與協力網絡-一個協力網絡商的觀點(2007-2012) |
張志銘 |
黃正芳 |
我國國土安全應變體系之研究-以緊急應變為中心 |
陳顯武 |
姚中原 |
臺灣憲治改革對國會制度之影響研究-從廢除國民大會角度分析 |
邱榮舉 |
城兆毅 |
法治國原則與臺灣的轉型正義-兼評非常法制並以美麗島事件為例 |
邱榮舉 |
102-1 |
前原志保 |
李登輝與臺灣認同 |
何瑞藤、邱榮舉 |
101-2 |
連雋偉 |
高達美對柏拉圖哲學之詮釋與運用-以其對哲學詮釋學效應史的影響與視域融合為重點 |
陳顯武 |
101-1 |
張世龍 |
J.Dewey在Chicago早期的知識脈絡之闡釋 |
楊申語、周繼祥 |
秦俊 |
兩岸統合可能模式的探討:歐盟模式與不均等聯邦制對兩岸適用之比較 |
周繼祥 |
100-2 |
徐銘謙 |
中共對台政策變遷之研究(1990-2012.3) |
周繼祥 |
100-1 |
郭吉助 |
檢察官客觀性義務之研究 |
蔡墩銘、陳顯武 |
99 |
沈游振 |
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政治論述之分析 --- 以《台灣教會公報》及《新使者》為對象 |
李炳南、陳顯武 |
王保鍵 |
台灣客家運動與《客家基本法》 |
趙永茂、張維安、邱榮舉 |
江如蓉 |
探論證券發行人違反公開說明書真實義務之刑事責任 |
陳顯武 |
98 |
董倫銓 |
醫學典範轉移導致醫療社群改變認知之探討:以幽門螺旋桿菌成功發現對醫學影響為例 |
洪鎌德 |
林永芳 |
東亞區域經濟整合—以東盟為分析主軸 |
李炳南 |
尤正才 |
我國總統國家安全大政方針決定權運作之變革(1967-2009) |
邱榮舉 |
郭俊偉 |
差序格局社會中的政治獻金:華人文化制度下之行動者關係網絡 |
葛永光 |
97 |
詹景陽 |
戰前日本殖民政策學者的台灣論述 |
許介鱗、李炳南 |
楊穎超 |
論中共政權與新興資本家的關係 |
吳玉山、周繼祥 |
宋紀均 |
十五大以後中國大陸省級機構改革之研究—以江蘇省機構改革為例 |
蔡政文、周繼祥 |
蕭亞譚 |
台灣中產階級組織及其對階級文化形成的影響—以台北市扶輪社為例 |
蕭新煌、周桂田 |
薛雲峰 |
台灣客家史觀:以義民與1985乙未抗日戰爭為例 |
邱榮舉、張維安、彭文正 |
黃琝琇 |
應用總體計量模型的財政政策效果分析 |
唐代彪、林建甫 |
曾明煙 |
資本帳自由化與經濟成長-台灣的案例研究 |
許振明、杜震華 |
邱太三 |
台灣政治民主化下與刑事人權法制之立法變遷 |
翁岳生、邱榮舉 |
高樹人 |
司法審查中平等權之研究-比較法觀點 |
陳春生、陳顯武 |
劉小蘭 |
以自然保育為觀點檢討臺灣農地釋出政策規劃與執行為例(1990’s-) |
黃錦堂、張志銘 |
謝欣如 |
客家政治精英與臺灣憲政發展 |
邱榮舉 |
彭雪玉 |
多樣態僱用對我國勞動安全之影響及因應之道 |
張志銘 |
96 |
王智盛 |
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國家安全分析:以「台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」為例 |
陳明通 |
楊仲源 |
中國城鎮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及其發展之研究 |
洪鎌德 |
95 |
楊智傑 |
網路音樂侵權問題之法律對應模式研究 |
林子儀、張志銘 |
張茹娟 |
女性輪班工作者之生活圖像--以育有十二歲以下子女為例 |
洪鎌德 |
吳元曜 |
證券詐欺刑事責任之研究 |
陳志龍、陳顯武 |
謝麗娟 |
中共對台政策之演變:以三次台灣大選之文攻武嚇為例 |
蔡政文、周繼祥 |
廖育信 |
全球化對台灣國家認同的影響 |
洪鎌德 |
郭俊麟 |
李光耀主政後的新加坡政治-威權抗拒的結構分析 |
洪鎌德 |
94 |
何泰宇 |
歐洲聯盟對科索夫事件的共同外交政策及實踐(1998-1999) |
蔡政文、周繼祥 |
周韋詩 |
機構式長期照護需求之影響因素及建構長期照護體系之雛議 |
周治邦、胡勝正 |
金啟恩 |
臺灣與韓國政治事件之比較分析─以美麗島事件與光州事件為中心 |
陳春生、邱榮舉 |
陳佳慧 |
論和平憲法之可能性—以日本憲法第九條為鑑 |
翁岳生、許志雄、李炳南 |
李孝遠 |
中國共產黨與朝鮮勞動黨之比較分析:權力核心之探討 |
邱榮舉 |
93 |
伊藤幹彥 |
日治時代後期台灣政治思想之研究—析論台灣抗日運動的抗日思想 |
曹永和、邱榮舉 |
92 |
簡照欣 |
國民黨與民進黨政府社會福利政策之研析—老年經濟安全政策個案研究 |
詹火生 |
邱垂泰 |
歐洲共同體/歐洲聯盟創設為國際法主體之研究—並論歐洲經濟整合模式 |
李子文、張志銘 |
沈泰紳 |
從統合主義論公共建設民營化(BOT)政策的執行:台灣營造產業挑戰與轉型之研究 |
邱榮舉、蘇彩足 |
丁嘉惠 |
勞動假處分之研究 |
張志銘 |
91 |
李京兒 |
中國就業女性地位的變化:廈門經濟特區台資企業已婚女性勞工之研究 |
蕭新煌 |
蘇卿彥 |
臺灣對日貿易逆差之政經分析 |
許介鱗、張捷昌 |
李崇僖 |
農業生物技術之智財權與管制體系研究 |
謝銘洋 |
禹炳國 |
中共對北韓政策之研究(1990-1999) |
葛永光 |
周玲惠 |
GATT/WTO與台灣關貿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1947-2002 |
蕭全政 |
90 |
蔡秋如 |
俄羅斯金融工業集團的形成與發展之研究 |
洪鎌德、張維邦 |
曾建元 |
一九九零年代臺灣憲政改革之研究—民族主義與民主轉型的觀點 |
李炳南 |
裴晉國 |
科技與老人居住生活之探究 |
李碧涵 |
傅錫誠 |
政治意識型態的解構與重構—中國民族主義與臺灣民族主義之解析 |
葛永光 |
陳心怡 |
戰後臺灣原住民族政策之研究(1945-2000)權力關係與政策選擇觀點 |
周陽山、李炳南 |
89 |
劉阿榮 |
臺灣之永續發展——國家與社會的觀點 |
蕭全政 |
陳月娥 |
勞動市場職業性別隔離決定性因素之研究 |
張志銘、周治邦 |
葛祥林 |
中華人民共和國法規範中之所有權概念的符號分析(1979.1-1999.6) |
張志銘、高宣揚 |
陳會英 |
中共圖書出版管理與出版工作者協會之研究 |
蔡政文 |
丘周剛 |
公共部門團體協商程序之研究:美國聯邦政府之經驗與啟示 |
趙守博、蔡政文 |
吳季樹 |
對於中共經改之後國家與社會關係思維的反省 |
朱雲漢、張志銘 |
史豐榮 |
馬克思與政治經濟學批判:系統性辯證作為解讀《資本論》底基本架構 |
洪鎌德 |
劉有恆 |
美國與台灣立法改革的比較研究,1993-1999:條件式的政黨政府理論對立法院的檢驗 |
趙永茂 |
賴兩陽 |
臺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:政策發展、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|
柯木興、楊瑩、李碧涵
|
鍾國允 |
法國合憲性審查之研究 |
蔡政文、吳庚、湯德宗
|
88 |
陳宗韓 |
臺灣外籍勞工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 |
蕭全政 |
陳俊榮 |
後現代的認同政治 |
洪鎌德 |
鄢武誠 |
我國勞動法上勞工退休制度的研究 |
張志銘 |
胡聲平 |
從組織理論看美軍的空中運補能力—檢驗官僚政治理論與組織文化理論 |
葛永光 |
葉永文 |
臺灣政教關係之研究(1949-1999):一種統治觀點之分析 |
彭懷恩、邱榮舉 |
何輝慶 |
1934華滿通郵之談判 |
陳春生 |
楊健寧 |
環境法之整合化趨勢及我國之借鏡—以歐盟及德英兩國為例 |
黃錦堂、張志銘 |
87 |
陳淳斌 |
中國大陸農村村自治制度之研究(1978-1998):一個蘇南農村的個案研究 |
陳希煌、周繼祥 |
吳秀玲 |
中共行政監察制度之研究 |
陳德禹 |
吳若予 |
中國大陸國有企業體系發展之政治經濟分析(1949-1998) |
蕭全政 |
86 |
林桂碧 |
中國大陸臺商企業勞資關係之研究—以廣東、福建、上海京津為例 |
洪鎌德、高長 |
張國聖 |
改革開放後之中共官方意識形態:衰退與重構 |
明居正 |
謝立功 |
洗錢防制與經濟法秩序之維護 |
陳志龍 |
鄧志松 |
英國文官政治中立之研究 |
呂亞力 |
劉淑瓊 |
社會福利民營化之研究—以臺北市政府契約委託社會福利機構為例 |
張苙雲、葛永光 |
許興鎬 |
中國大陸國有企業改革及其影響 |
陳明璋、朱武獻、葛永光
|
85 |
于耀門 |
中國大陸農業合作化演進與調適之研究 |
吳恪元、陳希煌 |
習賢德 |
孫中山先生的美國觀 |
胡佛、周陽山 |
沈建中 |
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之研究 |
朱武獻 |
84 |
宋在薰 |
海外投資政治風險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|
唐富藏、石之瑜 |
82 |
沈宗瑞 |
臺灣工會的角色與發展(1950-1992)國家組合主義角度的分析 |
蔡政文 |
郭振昌 |
勞工失業補償制度之研究:以臺灣地區適用制度為主 |
詹火生 |